老裁縫授徒更樂業
曾經在香港風光一時的傳統海派工藝逐漸失傳,老師傅寥寥無幾,年屆七十八歲的殷家萬師傅是其中之一。老眼昏花的他除了花鈕不是親自製造外,整件長衫由度 身、打樣、剪裁、縫合等工序都是他一手包辦。一直以來師傅都很敬業,更因為敬業,近年開始授徒傳授畢生絕學,只要你肯問,師傅都樂於講解,而新派設計師林 春菊(Janko Lam)便是他的門生,在時裝界打滾六十年的他,現在才真正樂業。高峯期 一日做三件衫
殷師傅的小店座落佐敦寶靈商場內一個小單位,內裏空間只能容納最多三個人,靦腆的他是香港最早一批學習海派工藝的學徒,中國自解放後因共產黨有統一工人 服,度身訂做的工藝無用武之地,「南方紗廠、香港紗廠都是那個時候從上海搬過來,所以我們有機會跟上海師傅學師。」殷師傅所說的是一九五一年的事情,那時 候他十五歲從上海來到香港,一學一做便是一輩子了。「新年做衫,人們最喜歡以花或福字作圖案,顏色以鮮艷為主,有時會配合花鈕。」工藝複雜的花鈕 象徵如意吉祥,新年時穿戴有花開富貴之意義,圖案豐富達一百多個;除了花,更會有鳥和魚等代表好意頭的圖案。殷師傅笑說以前有錢人做衫,沒有新年和平日之 分,「總之她們一有靚布就給我們做衫,最靚的布是法國和意大利的布;如果要做新年衫,起碼半年前就買定布料了。」因此店內布料不多,有的只用來「守門 口」。
早在三、四十年代的上海街頭,旗袍已融入西方特色,有燈籠袖、波浪裙襬及蕾絲花邊等,女士還會配襯高跟鞋,這就是當年「時髦」的標準;殷師 傅說他最高峯的時候,一天要做兩至三件,「以前做衫好緊張,現在舒服多了!」舒服,是因為做衫的人已經不多,但師傅也沒有多餘的緬懷,「現在才真正享受當 中的樂趣,最開心就是看見每個人都穿得合身。」看似簡單的樂趣,其實包含了六十多年的心血,匠心不言而喻。
傳統面面睇
■傳統板單,記錄客人尺寸和所用布料,師傅還用傳統的打碼字。 | ■傳統旗袍的衩邊是呈尖角的。 | ■裡布要跟面布同一色調。 |
■花鈕不一定是對稱,只要兩邊合起來是完整圖案便可以了,圖案複雜的花鈕起碼一對三百元。 | ■立領是旗袍最具標誌性的特色,手工縫製的滾邊不見線頭和線位。 |